高山仰止疑无路 曲径通幽别有天
时间:2010-10-15 16:17:31 来源:寓教于乐 浏览:5794 次
——改字上面巧做文章
我们都说“文章不厌百回改”,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就强调进一步修改完善,他说,好文章是一遍一遍修改出来的。但今天我要说的重点不是改自己的文章,而是改别人的文章,通过感悟、汲取、反思,修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
一、“依葫画瓢”。
在写作的起步阶段,学生往往无所适从,我们不妨让学生从改写一些短小的童话故事、寓言故事、成语故事着手,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,对改写这些故事,孩子会表现出极大的的兴趣。比如,让他们给故事换个人物,《乌鸦喝水》变成《老鹰喝水》、《麻雀喝水》,也可以随着年级升高适当提高要求,如把原文中人物语言换种说法。三年级教材中有关于不同对话形式的训练,我们就可以把它结合到作文教学中。比如改写《我不能失信》,内容不变,只把文章对话形式进行改写,然后和原文比较,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。四年级其实也还是作文起步阶段,教过好几轮的四年级了,刚进入四年级的很多孩子还是很怕作文的,有些高段老师从六年级下来接手四年级学生时总是忧心如焚,“怎么一点不会写呀!”“作文水平太糟糕了!”种种抱怨不绝于耳。实践中我发现,如果老师能降低要求,不要一开始就让他们写长篇大论,试着继续从“改”字入手,如第七册有一组童话课文,学生特别喜欢,像《小木偶的故事》,如果小木偶有各种各样的表情,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?根据提示,让学生试着改写课文,结构仿照原文,语言形式仿照原文,情节也可以类似。这样降低难度,学生就有信心去写,有兴趣去写,长此以往,写作水平就得到了提高。
二、取长补短
学生的作文一般都是老师亲自修改,但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会发现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竟看也不看,我想这里面原因应该有很多,其中一点可能就是审美疲劳,老师的评语看多了,已经没兴趣看了。我班就有一位学生说:“老师,你每次给我的评语都差不多。”这话真的是令人深思,反思自己,确实如此,评语话太成人化,思维方式也和孩子不一样,学生当然难以接受了。如果让他们学会改自己的作文,评自己的作文,情况又会怎样呢?我在班里进行了尝试,我让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一本循环日记,我要求第二位同学在接着写日记时,要先评价前一位孩子的文章,有不妥的帮助同学修改。我发现孩子很珍惜这种权利,评得相当认真,仔细,作者也看得饶有兴趣。一循环结束老师再给他们一个总评,这样的作文学习方式非常有实效。我们来看几则学生的评语。
评语一:“看来你是李白的粉丝。”这是吴祝昊给陈占一的作文《飞流直下三千尺》一文的评语。
评语二:其实字还可以再大一点点哦,我与你一样,字小,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!!!
这些评语更接近孩子们的生活,评了后,孩子们还会认真修改作文,作者如果不服气,他们还可以尽情讨论,取长补短,这些是和老师交流中不太可能有的。
三、移花接木
如今改编经典是常见的事,我们是否也可以鼓励孩子向权威挑战,大胆改写教材呢?这学期我就这个问题尝试了一下,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:改写10册第一单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。学生很惊异,也很感兴趣,见此,我先把课文开头与结尾的各种方法进行了介绍(结合教材),然后让学生习作。老舍的《草原》原文开头是这样的:这次,我看到了草原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……我班学生将它改成: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这次,我来到了草原,才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一碧千里。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》的结尾原来是:“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,向前,拉萨已经遥遥在望。”学生改写成:随着一片欢呼,长达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成功打通了,这条被称为“天路”的铁路已经指日可待了……而另一位学生又是这样改的:青藏铁路创造了很多奇迹,打破了很多预言,现在,它还在创造,还在打破……
我发现,有些学生改写时没有注意和原文衔接,于是我又让他们进行修改。改好之后还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和原文比较,找找差距,当然对优秀习作要充分肯定,我们的孩子也可以超过前辈的。
第九册教材中有一篇毕淑敏的文章《学会看病》,范文从母亲的角度,写了母亲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后的种种担心与自责,歌颂了伟大的母爱,文章心理活动描写尤为成功,我让学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删去,加上孩子的心理活动重写文章,因为有范文借鉴,学生习作并不困难,效果也很不错。
四、低吟浅唱
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。”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。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40分钟外,把握好教材外,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、家庭和社会这个课堂中去。
第十册二单元是一组关于童年的文章,文章介绍了一些名人的童年往事。在教学中,我随机播放了《童年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。优美的歌词,动人的旋律,更激起了孩子对美好童年的回忆。课文学完后,我问学生:“你们的童年和歌曲中描述的一样吗?”
“不一样!”
“说说你们的乐事好吗?”
“打游戏。”
“养宠物”
……
“能不能把你们的乐事也写进《童年》呢?”
于是一首首新《童年》诞生了:
童年
没有人知道为什么
冰激凌巧克力会那么甜
没有人知道为什么
鸟儿总是飞上蓝天
…………
和上音乐,我们全班同学都唱起了自己创作的《童年》,词作家也许就这样诞生了。
其实以上做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培养写作兴趣,激发写作欲望,有了兴趣,有了创作的冲动才会有好文章产生。
(作者:浙江龙游西门小学 吴鸿姿)